學貸該還清還是投資?搞懂低利學貸 × ETF 的資金優化法

我一直相信「能不欠錢就不欠錢」,但最近開始想:

如果家長其實付得起大學學費,有沒有可能,反而去辦學貸?

不是因為缺錢,而是把這筆錢拿去投資 ETF(像 0050、0056),
看看四年後是否能靠報酬還清學貸,甚至還有剩。

我試著請 ChatGPT 從利率、複利、資金配置角度模擬
這種「有錢也借錢」的做法,也許沒那麼極端,反而值得思考。

第一次的台場 Big Sight|設計以外的見習經驗

這是一趟設計見習的初體驗,也是一段關於材質、空間與人之間的學習筆記。
我們從 Excel 裡的品牌名單,走進東京 Big Sight 展場,親眼看見傳說中的設計師與品牌,也重新認識「白色」背後的光與氣質。這篇紀錄的是設計以外,那些第一次的現場體驗。

入手 Vans OTW × FDMTL 聯名款

有時候真的很討厭這種網紅炒作文化
但有時候又忍不住想說聲謝謝
因為他們的瞎吹捧,才讓韭菜粉絲追價買單
我們這種冷靜派,才能賺到價差
再回頭撿便宜,買到更合理、甚至 … 接近免費

這年頭,只要你願意耐心等待
多半都能撿到寶

那杯珍奶,曾是我的轉彎起點|關於我和貢茶的兩次相遇

你也遇過這種設計任務嗎?
不是從 logo 開始,而是從空間、流程、資訊邏輯,甚至是社群貼文逆推回去的?
我曾兩次參與貢茶的品牌調整,一次在台灣,一次在東京。
在不動核心架構的前提下,我們討論怎麼讓資訊更清楚、品牌更一致、溝通更順。

這種角色,也許不像傳統設計師,
但我認為,這一樣是設計。

徐旭東批評黃仁勳穿搭,是失言,還是行銷?來聊聊反向聲量 × 設計切角

徐旭東批評黃仁勳穿搭引發爭議
但我反而好奇:這會不會是一場有意設計過的聲量操作?

從這起事件出發,我想聊聊聊聊「反向行銷」
在設計與品牌操作中的可能性
也分享設計師如何不只做圖
而是幫品牌抓住話題、接住風頭。

在這個什麼都靠聲量的時代,設計還能做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