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村拓哉 53 歲:他在螢光幕前後的穩定,成為我的人生參照
看木村拓哉三十年,真正影響我的不是外表,而是他在螢光幕前後展現的穩定、專業與一致性。
這些態度,比任何語錄都更像一種人生示範。
看木村拓哉三十年,真正影響我的不是外表,而是他在螢光幕前後展現的穩定、專業與一致性。
這些態度,比任何語錄都更像一種人生示範。
一場誤會,一段對話,成了我與 Tokyobike 的日常插曲。
城市的夜晚,總是有出乎意料的戲。
很快地,明年就要上小學了
希望妳健康平安
然後,學足球跟跆拳道很好
要記得不要練完回來
不要把姐姐跟爸爸拿來當沙包打
希望妳喜歡我們今天為你準備的生日祝福。
捨棄華麗器材與刻意擺拍,保留距離感,用最簡單的相機捕捉城市與生活的細膩瞬間。
我一直相信「能不欠錢就不欠錢」,但最近開始想:
如果家長其實付得起大學學費,有沒有可能,反而去辦學貸?
不是因為缺錢,而是把這筆錢拿去投資 ETF(像 0050、0056),
看看四年後是否能靠報酬還清學貸,甚至還有剩。
我試著請 ChatGPT 從利率、複利、資金配置角度模擬
這種「有錢也借錢」的做法,也許沒那麼極端,反而值得思考。
有時候我在想,設計工作如果能像老牌小吃攤一樣
每天只煮 50 碗、賣完就收,那有多好。
這篇文章就是記錄我對「慢一點、少一點,但煮得夠好」這種節奏的想法。
也聊聊,為什麼我選擇不擴張、不快炒,只想保留熱情,繼續熬那一鍋湯。
徐旭東批評黃仁勳穿搭引發爭議
但我反而好奇:這會不會是一場有意設計過的聲量操作?
從這起事件出發,我想聊聊聊聊「反向行銷」
在設計與品牌操作中的可能性
也分享設計師如何不只做圖
而是幫品牌抓住話題、接住風頭。
在這個什麼都靠聲量的時代,設計還能做什麼呢?
不追求高分,不代表剩下的時間
要拿來發呆、滑手機、刷短影音
你可以去運動、做手作、畫畫、試著做點什麼
這些事不需要跟別人比
只要你投入、專注、玩得開心,就會有成就感
有興趣就繼續深入
沒興趣也沒關係,換個方向再試試
久了,那些你曾經碰過、喜歡過的東西
也許某天,都會變成你的能量來源 …
一直覺得這句話很有語病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
孩子的起跑點
應該是父母決定要生下他的那一刻
不是補習班、不是才藝課
也不是幾歲學英文
如果身為父母的我們
其實也沒「贏」到哪裡去
那麼,真的該加油的,不是孩子
應該是我們自己吧?
有個跟我很熟的醫師朋友曾說
我身上有很多像亞斯伯格的特質
學生時期這個特質
常讓我自己覺得在團體中格格不入
只能跟著大家的節奏學習,又跟不上的時候
既痛苦又挫敗
但出社會後,我慢慢明白了
我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慢慢學、反覆練
只要願意給自己時間,任何知識、任何技能
都可以靠自己的節奏追上來
學生時代那種「一頭熱」的個性
現在反而成了我在工作、自學裡最大的武器
我很喜歡這種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