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貸該還清還是投資?搞懂低利學貸 × ETF 的資金優化法

因為一直都有跟金融相關產業配合專案
大概到暑假,客戶端和我這邊常常就會需要腦力激盪。

以前,我只會單向接收資訊後,整理成圖表、頁面或使用者流程。
但現在的我,我會先不急著拒絕或接受,而是試著理解背後的邏輯,甚至導入自己的觀點。

最後沒做,都沒關係。至少在我的世界裡,開始熟悉新的遊戲規則。

如果這個商品/制度本身沒問題
那麼我們能不能換個方式使用它,讓它「對我們有利」?


有錢也借學貸,是錯還是策略?

如果孩子未來唸大學,該不該善用「學貸」?

我們從小被灌輸「能不負債就不負債」的概念
學費最好一次付清,不要欠錢、不要煩。但我最近換個角度思考:

如果我們其實有能力一次付清學費,反而應該考慮「不一次付清」。

理由是——資金的使用效率與資產的時間價值


假設這樣做:

  1. 已經幫孩子在學齡階段就存好教育基金,金額約在 48-50 萬
  2. 幫孩子辦理學貸(目前利率約 1.775%)
  3. 原本要一次繳出的學費(假設共 NT$48 萬),改為「分批投入」ETF,如 0050、0056
  4. 可選擇:
    • 每月定期定額(例如 NT$10,000 × 48 個月)
    • 或在一年內分 12~24 筆投入完畢(時間成本最佳化)
  5. 持有 4 年後,再將累積資產部分或全部用來清償學貸

模擬一下會發生什麼:

學貸本息總額:約 NT$514,000(以 1.775% 年利率試算)
若年報酬為 6%,投入的 ETF 四年後可能累積:

  1. 定期投入:NT$550,000 ~ NT$580,000
  2. 分一年內投入完:NT$580,000 ~ NT$600,000
  3. 一次投入:NT$600,000 ~ NT$610,000
  • 有機會一次清償學貸,還有餘裕
  • 資金提早進場,讓市場替你工作
  • 利用低利學貸創造「資產負債利差」的正報酬
  • 清償後的餘額,作為孩子初出社會,搬家或是傢俱的補助金

這不只是套利,或許也是觀念翻轉:

「借錢不是壞事,前提是你知道你要拿去做什麼。」


利息不是虧損,是時間換現金的成本

很多人不喜歡欠錢,覺得利息是虧錢給銀行。
但你有沒有想過,當我們用低利貸款,其實是在把通膨和時間風險也轉嫁給銀行?

銀行賺利息沒錯,但我們也讓他們承擔了未來變數。

如果資金規劃得當,這不是虧錢,而是掌控主導權。

若孩子能從大學時期就開始理解:

  1. 如何規劃資金流
  2. 怎麼衡量風險 vs 回報
  3. 怎麼用時間創造資產成長

這也許比單純零負債更有價值。


你的看法呢?

這只是個財務規劃的假設模型,尚未實證。
但我很好奇,你們怎麼看這種「明明有錢但選擇借貸投資」的做法?

  • 你覺得這是聰明還是過於理想?
  • 是否有潛在風險你會擔心?
  • 或者你已經這樣做過?成效如何?

以前我可能會排斥這種想法,覺得有錢就該直接付清、不要欠債。
但現在的我會想:如果規劃得當,也許未來會自己實證看看,
把這當作一種 有意識的財務練習

歡迎討論,我想聽聽不同角度的看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