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的台場 Big Sight|設計以外的見習經驗
這是一趟設計見習的初體驗,也是一段關於材質、空間與人之間的學習筆記。
我們從 Excel 裡的品牌名單,走進東京 Big Sight 展場,親眼看見傳說中的設計師與品牌,也重新認識「白色」背後的光與氣質。這篇紀錄的是設計以外,那些第一次的現場體驗。
這是一趟設計見習的初體驗,也是一段關於材質、空間與人之間的學習筆記。
我們從 Excel 裡的品牌名單,走進東京 Big Sight 展場,親眼看見傳說中的設計師與品牌,也重新認識「白色」背後的光與氣質。這篇紀錄的是設計以外,那些第一次的現場體驗。
你也遇過這種設計任務嗎?
不是從 logo 開始,而是從空間、流程、資訊邏輯,甚至是社群貼文逆推回去的?
我曾兩次參與貢茶的品牌調整,一次在台灣,一次在東京。
在不動核心架構的前提下,我們討論怎麼讓資訊更清楚、品牌更一致、溝通更順。
這種角色,也許不像傳統設計師,
但我認為,這一樣是設計。
有時候我在想,設計工作如果能像老牌小吃攤一樣
每天只煮 50 碗、賣完就收,那有多好。
這篇文章就是記錄我對「慢一點、少一點,但煮得夠好」這種節奏的想法。
也聊聊,為什麼我選擇不擴張、不快炒,只想保留熱情,繼續熬那一鍋湯。
股票虧就虧,不急著賣。
工作不接就不接,放假才是正經事。
沒想到這種不愛接案的設計師,
反而讓客戶開口求續約?!
聊聊這場拒接案子卻接到案子的故事。
設計專案除了客製與公版方案,也可以有「計時合作」的第三條路。
本文分享設計師如何轉換合作邏輯,讓創意與專業同樣具備彈性與可控性。
寫在四月前。
週末提早處理好薪資、應付帳款
整理好待辦事項、寄出設計樣稿
三月在儲存檔案,歸檔後結束了 …
四月一號開始
多了新身份,為期一年
也許出差的頻度會比以往再多些
(誒~我希望不要)
我還是一樣,盡可能維持遠端作業
確保不同領域的工作效能穩定,不受影響
原以為交接的過程會很混亂痛苦
所幸大家都非常給力
卡關的地方,就在大家分工合作中逐一破解關卡
同個頻道上,朝同一個方向前進的感覺真好!
第一次到Tokyo Big Sight。
在搭乘ゆりかもめ的時候
回憶起好多在台場的第一次
為了日劇場景到沙灘找女主角丟的戒指
為了搭摩天輪,用很生硬的日語問路
結果對方是華人,可以中文回應
第一次求婚失敗,把戒指弄丟在列車上
算一算已經有超過十年沒有來台場了
與其說以工作出差的身份來這
我覺得更像小學生來參加見學旅行
收穫滿滿,回憶滿滿
回台灣後我要好好整理這些資料。
這次與小田太太合作拍攝的 Hachi 炊飯鍋影片,讓我們在剪接過程中意外感受到料理節奏與背景音樂的契合。
這不只是熱銷商品的紀錄,更是創作者細膩風格的另一種體現。
東京食器的第一間門市
小小的,五臟俱全
沒多久,我們就搬到街口轉角
現在的175號延壽門市
接著在附近多了辦公室、多了SOGO門市
在今年又多了173號展示空間
很像做夢,也很像電影情節的過程
常常都是在很認真經歷,邊撞牆邊找路走
回顧的時候才發現曾經有過這些故事
“成年人的世界,不教育,只篩選”
很常在雞湯文章裡面看到這段話
在商業職場上也是如此
我不需要特別再跟你解釋原因
不配合,默默淡出即可
今年好多行業都有聽到類似狀況
除了攝影師以外、設計師也是
大家都在瘋要打造自媒體、個人品牌
然後要開線上課程賺一波被動收入
系統端的 API 寫得亂七八糟
然後互相推託,假裝沒自己的事
因為工程師忙著炒股看盤,追台積電、輝達
大環境的景氣不好,更應該讓自己做好
時間很公平,最終會以不同的形式還你公道。
AI會取代很多工作,但商譽無法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