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壽泉官網設計紀實|從地方職人到品牌精神的網站釀造故事
這次我們參與了滿壽泉的網站製作,從資料梳理、畫面規劃到最後上線, 一步步把這個職人品牌的故事,整理成一個簡潔又耐看的樣子。
就像他們釀酒的節奏一樣,慢慢來,但每一步都很確實。
一個收錄「設計策略、品牌語言、視覺轉譯思考」的知識實驗室。
整理超能力設計團隊在社群、品牌實務中的觀察與解法。
這次我們參與了滿壽泉的網站製作,從資料梳理、畫面規劃到最後上線, 一步步把這個職人品牌的故事,整理成一個簡潔又耐看的樣子。
就像他們釀酒的節奏一樣,慢慢來,但每一步都很確實。
你也遇過這種設計任務嗎?
不是從 logo 開始,而是從空間、流程、資訊邏輯,甚至是社群貼文逆推回去的?
我曾兩次參與貢茶的品牌調整,一次在台灣,一次在東京。
在不動核心架構的前提下,我們討論怎麼讓資訊更清楚、品牌更一致、溝通更順。
這種角色,也許不像傳統設計師,
但我認為,這一樣是設計。
ivplus 官網全新單元「超能力設計實驗室」上線了!
把原本散落在個人部落格的設計觀察、專案轉折與過程筆記整理成系統內容。這篇文章分享為何我們這樣整合,以及未來會如何同步內容。
有時候我在想,設計工作如果能像老牌小吃攤一樣
每天只煮 50 碗、賣完就收,那有多好。
這篇文章就是記錄我對「慢一點、少一點,但煮得夠好」這種節奏的想法。
也聊聊,為什麼我選擇不擴張、不快炒,只想保留熱情,繼續熬那一鍋湯。
徐旭東批評黃仁勳穿搭引發爭議
但我反而好奇:這會不會是一場有意設計過的聲量操作?
從這起事件出發,我想聊聊聊聊「反向行銷」
在設計與品牌操作中的可能性
也分享設計師如何不只做圖
而是幫品牌抓住話題、接住風頭。
在這個什麼都靠聲量的時代,設計還能做什麼呢?
設計專案除了客製與公版方案,也可以有「計時合作」的第三條路。
本文分享設計師如何轉換合作邏輯,讓創意與專業同樣具備彈性與可控性。
這次幫黑毛屋做的 2025 官網微改版,雖說是「微」,實際上幾乎調整了一輪。
新增品牌據點、補足食材與過敏原資訊,讓整體內容與品牌節奏更一致,也更耐看、更好用了。
「在地食材研究室」是欣葉集團將多年 Facebook 內容整合進官網的專案,讓社群貼文變成有脈絡可尋的食材知識專區,是社群內容轉為長期資產的實例之一。
設計不只存在於商品本身,有時一張吊牌、一塊布料,就能感受到品牌的用心。
從 N.Hoolywood 到尾花大輔,我們聊聊那些從包裝裡發現的低調溫度。
這次佐賀陶瓷器展主視覺由日方提供,我們保留原設計精神
透過色塊與版面調整,讓訊息更清楚、畫面更貼近台灣觀眾。
設計不只是美感延伸,也是一種文化轉譯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