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個興趣都要變現:談斜槓、副業與自由感

Not every hobby needs to be monetized.
有些事,你可以單純去享受。

我們是不是太快把「興趣」變成一種「潛在副業」了?
開始某個興趣的第一步,就得思考怎麼變現、怎麼經營社群?


在什麼都可以變現的時代,自由反而成了稀缺資源

也許最珍貴的,不是技能,而是那種不需要向任何人證明自己的 自由感
「如果興趣不能只是為了快樂、只為自己,那我們還剩下什麼是純粹的?」

我想到陳冠希在一次專訪中談到的「救贖感」
那種出發點不是為了表現,而是療癒自己的感受。這一點我很有共鳴。


當「斜槓」不再是多重身份,而成了副業的代名詞

幾年前「Slash 斜槓」這個詞紅遍一時
象徵一個人可以同時是設計師/攝影師/木工/音樂人,是身份的多樣性。
但現在,你說你是斜槓,十之八九會被問:
「哪個賺比較多?」、「你收入成長了嗎?」
斜槓成了一種績效壓力、甚至是加班文化的包裝。


真正的斜槓,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多一個出口

  • 你可以是工程師,也可以是詩人
  • 下午寫程式,晚上畫畫只是為了純粹紓壓
  • 教瑜伽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感覺自己的身體還活著

關鍵不在「能不能變現」,而是「你有沒有選擇不變現的自由」。


讓興趣回到單純的喜歡,而不是KPI

在這個萬物皆可變現的時代,興趣也被迫成為副業。
但真正的自由,是擁有「不必變現」的選擇權。

試著把「有產值」從你的嗜好中暫時刪除一次,讓興趣就只是興趣
不是績效、不是打卡照、不是成就指標。

斜槓的本質從來不是賺錢,而是活出身份的多樣性與純粹的自我。
你會發現,那些生命中最有意義的事物,從來就不是只能用來變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