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食器宵夜企劃|夜酌餐桌,打造屬於大人的深夜儀式感
這次以東京食器的宵夜為主題,打造出一種帶有日劇氛圍的設計風格,讓深夜用餐成為一場屬於大人的儀式。餐具與料理彼此呼應,細節中流露溫暖與質感,讓人感受到專屬於夜晚的獨特氛圍與情調。
這次以東京食器的宵夜為主題,打造出一種帶有日劇氛圍的設計風格,讓深夜用餐成為一場屬於大人的儀式。餐具與料理彼此呼應,細節中流露溫暖與質感,讓人感受到專屬於夜晚的獨特氛圍與情調。
我一直相信「能不欠錢就不欠錢」,但最近開始想:
如果家長其實付得起大學學費,有沒有可能,反而去辦學貸?
不是因為缺錢,而是把這筆錢拿去投資 ETF(像 0050、0056),
看看四年後是否能靠報酬還清學貸,甚至還有剩。
我試著請 ChatGPT 從利率、複利、資金配置角度模擬
這種「有錢也借錢」的做法,也許沒那麼極端,反而值得思考。
這次我們參與了滿壽泉的網站製作,從資料梳理、畫面規劃到最後上線, 一步步把這個職人品牌的故事,整理成一個簡潔又耐看的樣子。
就像他們釀酒的節奏一樣,慢慢來,但每一步都很確實。
這是一趟設計見習的初體驗,也是一段關於材質、空間與人之間的學習筆記。
我們從 Excel 裡的品牌名單,走進東京 Big Sight 展場,親眼看見傳說中的設計師與品牌,也重新認識「白色」背後的光與氣質。這篇紀錄的是設計以外,那些第一次的現場體驗。
有時候真的很討厭這種網紅炒作文化
但有時候又忍不住想說聲謝謝
因為他們的瞎吹捧,才讓韭菜粉絲追價買單
我們這種冷靜派,才能賺到價差
再回頭撿便宜,買到更合理、甚至 … 接近免費
這年頭,只要你願意耐心等待
多半都能撿到寶
你也遇過這種設計任務嗎?
不是從 logo 開始,而是從空間、流程、資訊邏輯,甚至是社群貼文逆推回去的?
我曾兩次參與貢茶的品牌調整,一次在台灣,一次在東京。
在不動核心架構的前提下,我們討論怎麼讓資訊更清楚、品牌更一致、溝通更順。
這種角色,也許不像傳統設計師,
但我認為,這一樣是設計。
ivplus 官網全新單元「超能力設計實驗室」上線了!
把原本散落在個人部落格的設計觀察、專案轉折與過程筆記整理成系統內容。這篇文章分享為何我們這樣整合,以及未來會如何同步內容。
六月課程除了和洋餐桌擺盤,也迎來首次手機 Vlog 課程,由日本人氣攝影師 Chika 親自授課。還有設計過程中的靈光乍現小插曲,一起來看看!
有時候我在想,設計工作如果能像老牌小吃攤一樣
每天只煮 50 碗、賣完就收,那有多好。
這篇文章就是記錄我對「慢一點、少一點,但煮得夠好」這種節奏的想法。
也聊聊,為什麼我選擇不擴張、不快炒,只想保留熱情,繼續熬那一鍋湯。
徐旭東批評黃仁勳穿搭引發爭議
但我反而好奇:這會不會是一場有意設計過的聲量操作?
從這起事件出發,我想聊聊聊聊「反向行銷」
在設計與品牌操作中的可能性
也分享設計師如何不只做圖
而是幫品牌抓住話題、接住風頭。
在這個什麼都靠聲量的時代,設計還能做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