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的語言有時候比想像中更誠實,也更諷刺。

一直覺得這句話很有語病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

孩子的起跑點
應該是父母決定要生下他的那一刻
不是補習班、不是才藝課
也不是幾歲學英文

如果身為父母的我們
其實也沒「贏」到哪裡去
那麼,真的該加油的,不是孩子
應該是我們自己吧?

Speak 50天紀錄,上班前的英文自學時間

有個跟我很熟的醫師朋友曾說
我身上有很多像亞斯伯格的特質
學生時期這個特質
常讓我自己覺得在團體中格格不入
只能跟著大家的節奏學習,又跟不上的時候
既痛苦又挫敗

但出社會後,我慢慢明白了
我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慢慢學、反覆練
只要願意給自己時間,任何知識、任何技能
都可以靠自己的節奏追上來

學生時代那種「一頭熱」的個性
現在反而成了我在工作、自學裡最大的武器

我很喜歡這種狀態。

文青信仰危機,流量時代的翻船戲碼

文青,好像特別容易遇人不淑。

每天照三餐轉貼支持的政治人物、KOL、網紅
把這些人當神一樣膜拜
每篇貼文都像啟示錄一樣瘋狂轉傳

這下好了,人設一翻車
馬上從全力吹捧變成情緒崩潰
前一秒是希望寄託,下一秒是信仰幻滅

最近才知道
那位曾被文青們當聖人般推崇的律師
也栽了大跟斗
瞬間從婆媽最愛暖男,跌進渣男地獄

這些平常最會條列式批判社會
端出價值觀講大道理的人
一旦輪到自己出事,道德雙標馬上現形 …

真假之間,不靠理論,而是歲月

據說溥儀晚年在文物單位工作,負責鑑定真偽。
方法簡單得讓人咋舌
拿起來、盤兩下,手感不對,就是假的。

有人質疑他太不專業。
他只淡淡地說:「跟我小時候玩的不一樣。」

聽起來像玩笑,其實是真話。

從小在紫禁城長大,真品無數
從玉器、瓷器到書畫,甚至是百達翡麗
每一樣都摸過、用過、玩過。
那是深植指尖的記憶
不是後天學得來的知識…

不是每段經歷,都需要被包裝成偉大的夢想

有沒有發現「數位遊牧」這個概念
很像當年流行的澳洲打工度假

大家說:「我要去學英文、拓展國際視野!」
但實際上,如果台灣的英文底子就不夠好
到了澳洲,還是得去農場摘摘水果
做點不太需要用到語言的工作
日常對話仍停留在”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理想固然美好
但多數人經歷的,是賺旅費、存生活費
跟真正的學英文、文化交流,差得很遠

數位遊牧也是一樣 …

2025 左手臂上多了新刺青

左手臂上多了一組新刺青
小女兒阿儷中班的塗鴉作品
很ㄎㄧㄤ,非典型酷帥的那種。

我一直都不是那種很有長輩緣的孩子
其實現在也是
多半都是被拿來嘲諷的負面教材 (笑)
做夢也沒想過,在四十歲過後
卻變成好多年輕後輩們人生諮詢的參考
甚至成為想要追尋的偶像榜樣

人生有多種樣貌,絕對不會只有一種 …

是誰毀掉了下一代?

四十年前,人們驚呼武俠小說會毀掉下一代
三十年前,人們驚呼流行音樂會毀掉下一代
二十年前,人們驚呼電視節目會毀掉下一代
十年前,人們驚呼網路遊戲會毀掉下一代
現在,人們驚呼手機短影音會毀掉下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