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好像特別容易遇人不淑。
每天照三餐轉貼支持的政治人物、KOL、網紅
把這些人當神一樣膜拜
每篇貼文都像啟示錄一樣瘋狂轉傳
這下好了,人設一翻車
馬上從全力吹捧變成情緒崩潰
前一秒是希望寄託,下一秒是信仰幻滅
最近才知道
那位曾被文青們當聖人般推崇的律師
也栽了大跟斗
瞬間從婆媽最愛暖男,跌進渣男地獄
這些平常最會條列式批判社會
端出價值觀講大道理的人
一旦輪到自己出事,道德雙標馬上現形
還有一些高舉正義的政治先鋒
那些曾被網友熱搜的「野生市長」
後來不是因貪污坐牢
就是為了政治利益跳槽
吞回自己當年罵得最兇的話
為了台灣好,連黨主席都能”忍辱負重”接下
理念到底是什麼,早就沒人在意了。
更可惡的,是踩著這些人翻車蹭熱度的人
說是「發表看法」
實際上在貼文後段塞廣告導購
甚至連崩潰都能變成賣東西的流量劇本
像那位不住台灣、天天崩潰的「美國地方媽媽」
把每場社會事件包裝成社會觀察
最後不外乎導流到自己的付費內容或團購社群
觀眾以為自己在思考
其實只是在完成一次對方設下
「共鳴→點擊→消費」的套路
這世界的荒謬,不在於誰翻船
而在於我們一次次習慣把希望交給一張嘴
卻忘了自己原本應該要有的思辨能力
巴菲特將在今年底正式退休
我想分享他語錄中一段很重要的話:
“If you’ve been playing poker for half an hour
and you still don’t know who the patsy is
you’re the patsy.”
如果你打了半個小時牌,還不知道誰是小屁孩
那你就是那個小屁孩。
別當那個小屁孩
停一下想一下,再信也不遲
他如果真的人格高尚
是值得你信仰一輩子的尊者
不差這點觀察時間。